- 时间:2021-07-27
- 点击:1115
- 来源:平凉日报
日前,记者从有关会议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坚持不懈扩繁、延链、提质、增效,不断健全完善肉牛繁育、饲草、流通、科技、安全、服务“六大体系”,全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抓育种,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牧研所的密切协作配合,依托平凉红牛研究院,组建平凉红牛育种联合会,统筹协调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力量,开展平凉红牛育种联合攻关,通过加大红牛基础母牛补贴力度,稳定育种群和核心群,加快平凉红牛品种培育进程,力争“十四五”期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重点抓扩繁,一方面坚持“繁育与育肥”“引进与自繁”相结合,统筹用好乡村振兴衔接、甘肃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项目补助、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和全产业链引导等项目资金,加大平凉红牛基础母牛保护力度,全力提升群体规模。另一方面,重点抓建“一批平凉红牛特色产业强镇、一批标准化示范场、一批‘龙、场’有效连接的示范群体”,大力实施规模提升“双百”培育行动,力争在规模化扩张和标准化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核心抓龙头,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大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支持研发适销对路的低温牛肉食品、方便类、速冻类、休闲类牛肉制品等,建设平凉红牛产品“中央厨房”,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平凉红牛收购价保护机制,对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平凉红牛的市内屠宰加工型龙头企业给予奖补。同时,按照“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创新招商机制,探索“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等新模式,大力引进国内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开发牛产业,对县(市、区)新引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等项目资金的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
机制抓创新,进一步优化“党组织+国有平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养牛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寄养代繁”“托管代养”“户繁场育”等养殖方式,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补。鼓励支持利用闲置庄基、窑洞等开展养牛,降低养殖成本,改善动物福利,提升养殖效益。引导平凉市红牛产业联合会(联盟)发挥行业规范、宣传推介、市场拓展、品牌维护作用,进一步提高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全力抓落实,强化担当尽责和实干意识,对照“十四五”目标和年度任务,持续推进“四包四抓双联双推”工作机制,督促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驻,到场到户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注重研究产业新情况、市场新动向、企业新需求,适时科学调整政策导向和服务重点,建立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记者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