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传承——木偶戏
  • 时间:2025-09-23
  •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民国初年,木偶戏从陕、甘两省毗邻的凤翔、千阳等地传入平凉灵台,除用木偶代替演员这种表演形式未变外,表演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秦腔、眉户是主要的表演剧种。为适应观众的观赏要求,又融入了灵台特有的地方剧种灯盏碗碗腔。在灵台西部山区,还用木偶表演“杨燕麦”等民间小曲(调)。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进,木偶戏在灵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表演形式日渐符合大众口味,表演内容日益丰富,已成为灵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饰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好木料,然后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白脸、红唇、黑眉等,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挑杆主要指挥“双臀”,演出时根据需要换穿不同服饰,或官帽、官袍,或粗布短衫。木偶不仅是演出的主要设备,同时又是一件件民间艺人创作的精美工艺品。现在,木偶头大多是硬塑料做成,能长时间保持颜色的鲜艳。新中国成立后,灵台木偶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72年,灵台县文化馆创办了木偶剧团,以5000元购置了一套箱具,除走乡串村演出外,还大力培养后继人才,为灵台造就了一批木偶戏新人。在灵台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上,木偶戏的“全棒手”、老艺人王凤鸣能挑能唱,曾兼任灵台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教练,培养了郭延轩、宗建国、魏兰生、田效廉、陈巧娥等一批活跃在木偶戏舞台的民间艺术家。2011年9月,灵台木偶戏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陈巧娥、周效国被认定为灵台木偶戏传承人。

木偶戏的造型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手偶)、皮影戏、机械木偶等。每种造型都有其独特的操纵方式和表演风格,如杖头木偶通过操纵杆控制,提线木偶通过细线操纵,布袋木偶则通过手部操作。此外,木偶的材料也各异,包括布、皮、纸、塑料、金属、陶瓷和橡胶等,这些材料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影响了木偶的表演效果和艺术表现力。木偶戏的造型和材料的多样性,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灵台木偶戏,这门深植于陇东大地的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掌中技艺”和浓郁的地方风情,被誉为“泥头戏”或“肘胡戏”。它不仅是甘肃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代代灵台人珍贵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