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8-08
- 点击:0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志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治理智慧,西周典籍《尚书·酒诰》即是典型范例。周公旦在《酒诰》中的禁酒训令,是中国最早的禁酒法典,更凝结着先民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这部西周初年的文献,以商亡为镜鉴,构建起层次分明、刚柔相济的饮酒规范体系,其蕴含的权力约束、道德自律与社会治理智慧,与当代社会深度共鸣,为从传统文化汲取治理养分提供了生动范本。
西周初年,天下初定,周公摄政时面对的不仅是政权初创的百废待兴,更有商朝遗民酗酒成风的社会顽疾。据《尚书》记载,周公在分封康叔于卫地时,特意作《酒诰》以训诫民众,其核心诉求正是通过规范饮酒行为,重塑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这部文献以“祀兹酒”为总纲,构建起从祭祀礼仪到官民行为的完整规范体系。对祭祀饮酒,它明确“惟元祀”的原则,将饮酒严格限定在神圣仪式中,赋予其礼仪教化功能;对官吏则强调“无彝酒”,要求各级官员不可经常饮酒,更不可因酒废政,凸显对权力阶层的特殊约束;对民众则引导其“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鼓励勤勉农耕、孝养父母,唯有在父母欣慰等正当场合方可饮酒。这种“区别对待、分层施策”的治理逻辑,既抓住了“官吏率先垂范”的关键,又兼顾了民众的生活需求,体现了早期治理“抓关键、顾全局”的智慧。
《酒诰》的治理智慧依然在当代社会焕发活力。其“宽严相济”“德法并举”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治理需求深度契合。如今,我国将醉驾入刑,以法律刚性遏制危险驾驶行为;各地出台规定整治“酒桌陋习”,防止公款吃喝、酗酒误事,这些举措与《酒诰》“刚制其本”的精神一脉相承——都是通过明确行为边界、强化制度执行,守住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底线。《酒诰》展现出的务实精神更具启示意义。它对殷商遗民采取“姑惟教之”的柔性策略,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治理智慧。当前,一些地方开展“文明饮酒”宣传活动,注重教育引导,而非简单禁绝,这种“疏堵结合”的做法,与《酒诰》中的变通思维高度契合。《酒诰》以“德”为主线,强调“德将无醉”的内在约束,这种重视教化、培育自觉的思路,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依然重要。无论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还是全社会推进文明创建、培育良好风尚,都体现了“内外兼修”的治理逻辑——既需要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更需要加强教育、涵养文化,让自律意识深入人心。
从周公的禁酒令到当代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慎行、守正致远”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酒诰》的启示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能够滋养当代治理的活水源泉。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善于从历史智慧中汲取养分,也要赋予传统智慧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持续焕发生命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作者为省生态环境应急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