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时政要闻/ 正文
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开幕侧记
  • 时间:2025-09-24
  • 来源:甘肃日报

9月22日,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在嘉峪关大剧院开幕。(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马伊星 摄)

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海报展。

河西走廊,秋风送爽;雄关之下,星辉璀璨。

9月22日,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如期而至。

上午9时30分许,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开幕式在嘉峪关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影视界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相聚在丝路通衢、天下雄关,共赏星光盛典、共话光影未来。

丝路汇光影 雄关映星河

嘉峪关,作为一座因关得名、因关闻名的历史之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滋养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长。

嘉峪关邂逅国际短片电影周,是一场文化之约。十余年来,嘉峪关市以文化为脉、以光影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代、畅通中国与世界,涌现出一批电影佳作,以影像的独特感染力记录时代脉搏、展现生活百态、传递文明薪火。

短片虽“短”,却可承载“大”内涵;电影虽“小”,却能展现“大”格局。

“作为全国唯一以短片为主题的盛会,本届电影周既是对甘肃和嘉峪关深厚历史文脉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嘉峪关市委书记刘恩举介绍,本届电影周汇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短片、长片及剧本作品,探索“影视+文旅”“影视+科技”“影视+美食”等融合路径,推动电影艺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贡献更多嘉峪关力量。

陇原育佳作 银幕载千秋

甘肃这片文化沃土,正在成为电影创作的天然超级影棚。在这里,历史不仅是沉默的典籍,更是可触可感的叙事现场;山河不仅是风景,更是承载深情的宏大场景;当代奋斗不仅是生活,更是值得被光影铭刻的时代主题。

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陇原大地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

甘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深入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创新公益电影放映模式,拓展“电影+”融合业态,推动电影事业蓬勃生长。十余年来,已成功展映40余个国家、2000多部作品,搭建起跨越国界的电影之桥、文化之桥与心灵之桥,在推动短片艺术交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留下了鲜明印记。

回望历届电影展,它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光影盛会,更化身为思想碰撞、灵感迸发的国际舞台。未来几天,四海影人共聚雄关,以银幕为媒、以创作为桥,在对话中凝结共识,在交流中激发火花。

“甘肃本身就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是影视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表示,将携手团队深入这片瑰丽土地,致力于把甘肃得天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与沉浸体验的影像作品。

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在发言说:“甘肃是广大电影创作者的热土,这里曾涌现无数优秀影片。我们将继续用摄影机作笔,以天地为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书写新的光影传奇。”

方寸纳山河 匠心铸精品

作为开幕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故事,大电影”主题海报展备受瞩目。走进展厅,仿佛步入立体的电影艺术殿堂,160幅精选海报在秋日暖阳下绽放着独特光彩,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穿梭其间,在这座光影殿堂中流连忘返。

《小巷》的市井烟火,《蟹子汽水》的青春悸动,《三大队》的正义追寻……方寸之间,尽显乾坤。策展人王小曼介绍:“这些海报不仅是电影的推介,更是独立的艺术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

展览匠心独运地划分为两大单元——

“小故事”单元荟萃了包括《小寒》《蟹子汽水》《我的爷爷奶奶》在内的150幅短片海报。它们以大胆的视觉语言和新锐的美学风格,勾勒出年轻电影人眼中的时代镜像,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皆是对现实最深切的注视与回应。

“大电影”单元则展现《三大队》《坪石先生》《如果悲伤可以解释》等10部入选本届电影周展映的佳片经典海报。它们不仅是电影的宣传名片,更以凝练的视觉符号传递影片灵魂,展现出电影工业与艺术创作交织的魅力。

在纪录短片《守望·嘉峪关》的海报前,北京影迷张先生驻足良久。海报以极简的水墨笔法勾勒出关城剪影,苍茫而深沉。“寥寥数笔,却仿佛道尽了嘉峪关六百年的风雨。”他感慨道,“这部影片记录的正是今日‘守关人’的故事,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城墙,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已然启幕,这场以雄关为幕、以星河为席的光影盛会,不仅绽放着短片艺术独特而璀璨的魅力,更以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写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记者王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