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才聚成州 智赋未来——成县“四抓四优”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时间:2025-07-29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尚敏贤

  盛夏成州,万物并秀。

  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或是产业勃兴的活力园区,还是日新月异的城市新区,济济英才聚在成县、干在成县、拼在成县,为高质量发展尽展其长。

  “人才是第一资源”,决定着一方水土的发展上限。

  面对“引才难、留才难”的发展之困,成县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紧扣“抓引才优结构、抓育才优素质、抓留才优生态、抓用才优机制”的“四抓四优”人才队伍建设三年提升计划,系统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片涌动创新激情的土地上,人才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渐次铺开。

  电商达人让山货网销全球,技术专家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归雁青年引领乡村产业蝶变……他们在产业链上精耕细作,在创新前沿阵地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挥洒创意,在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里倾注智慧,书写着波澜壮阔的高质量发展实践。

  破题:改革闯关筑凤巢,打好引才“组合拳”

  当问题成为发展的阻碍,唯有改革创新破除壁垒。

  梳理成县人才赋能的逐级优化,一份特殊的“问题清单”折射出破局之道:医疗骨干断层、农产品附加值低、高层次人才紧缺……

  在成县人民医院,“名医工作室”张旭涛医生刚刚结束一场手足外科手术,作为特需人才被引进,他填补了成县人民医院手足外科的空白。同样被县医院“名医工作室”等柔性人才政策打动,省人民医院专家达明绪在县医院成立了关于肿瘤外科的“专家工作室”。

  “三年来83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多次填补了医疗方面县域空白,不仅建成了一批重点优势学科,还培养了一批区域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成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慧敏感慨道。

  这只是成县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紧扣全县发展定位、产业所需以及岗位所求,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成县“一把手”挂帅攻坚,主动“走出去”,赴省内外高校举办人才推介暨招聘会引才纳贤,开展“点对点”宣介,对特别紧缺的尖端人才特事特办。

  近年来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10余场次,引进各类人才114名。并通过“候鸟式”“周末工程师”等灵活方式,引进省内外30余名农业和医疗领域专家人才借智攻关县域发展技术难题,有效弥补了重点行业和领域人才短板。

  “这三年,我们通过‘刚性筑基+柔性引智’双轨机制,招考引进骨干医师38名,新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科室,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明显提升。”王慧敏笑着告诉记者。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成县以改革锐气疏堵通淤,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多路径并行攻关,构建起了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激活:多元育才生新绿,铺好成长“高速路”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既要向阳生长,更需深扎根系。

  成县的育才哲学在课间、田间、车间生动演绎,成县持续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延揽、领军拔尖人才选拔、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行业骨干人才锻造、实用技术人才培育、青年创新人才扶持等重点工程,深化实施“六个一”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工程,通过“理论+实训”相融合方式,实践育才、精准育才、结对育才,多措并举打造人才孵化洼地。

  ——遴选推荐基层骨干参与“龙江之光”人才培养工程,到市直单位跟岗学习,让青年英才“向上生长”;

  ——开展“领军人才下乡”行动,以17个乡镇人才工作站和电商孵化、现代农业等4类产学研基地为主阵地,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让专家人才“向下扎根”;

  ——通过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南师范学院等建立校地企合作,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让复合型人才“向新而行”。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人才主体培训班次30多期,培训5300余人次,新建人才服务站3处、人才孵化室4处。

  育才沃土上,标杆的力量催人奋进。

  走进甘肃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核桃油开发的护肤品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作为全国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科技含量正在逐年上升,从研究核桃粉到正在研发的压榨后核桃饼中蛋白的物理提取,陇小南仅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10个,外观专利8个,商标200多个。

  “光核桃产业,我们就培育了2个高级农艺师。”公司负责人赵武强作为省级领军人才,更是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先后为公司培养了4名高级农艺师。“我们的研发团队与陇南师范学院、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围绕产品研发、包装、生产工艺、设备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一系列“养成计划”的实施,为成县培育出更多行业翘楚、业界精英。

  成县人民医院构建了“外出进修+学术交流+院内培训”三维继续教育体系。新医生科室轮训、骨干赴外进修、全员参与“学术讲堂”,并针对新科目、新技术,相关科室组团式学习培训。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要“顶天立地”的领军者,更需要“铺天盖地”的生力军。

  在小川镇街道的西狭古镇巧手创意坊里,负责人周东芳正在指导社区的两位村民,如何组装花瓣、叶子,怎样配色效果更好。作为成县乡土人才,如今她线上线下带领着500多人,依靠钩织增收,产品远销比利时、新加坡等地,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好多陪读妈妈利用空闲时间,不仅能挣点家用,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周东芳如是说。

  优化:政策暖流留人心,“吾心归处”是桑梓

  环境好,则人才聚。“拴心留人”的生态,是人才扎根的关键。

  成县认真落实人才优待政策,不断优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以政策暖流浇灌“吾心归处”。

  不仅如此,成县深化落实“一意见两办法”人才引进激励保障措施,以“真金白银”优化人才环境。县级领导主动与新引进人才结对子,让各类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今年以来,成县县级领导走访慰问优秀专家人才55人次,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7个,积极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持卡人员体检全覆盖,全面申报“山水陇南”人才服务卡,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人才兴则成县兴,人才强则成县强。成县以爱才“温度”,提升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一批批各领域英才正在不断成长。

  深耕:群雁齐飞助振兴,构建干事创业“新高地”

  走进黄渚镇人才工作站,在党徽的映照下,工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返乡创业人才、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清晰明了,如一条廊道,串联起黄渚高质量发展密码。

  以人才之“兴”,促产业之“强”、乡村之“美”、民生之“富”在这里具象化。

  “我们通过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精准管理资源。以‘归雁兴村’‘百才进百村’‘关爱联系’三大行动为依托,激发人才活力。”黄渚镇党委书记曾会宁说。目前全镇共有68名各类人才返乡创业,84名村“两委”干部中,有种养殖大户6名、合作社负责人11名、复转军人2名、经商能人10名、返乡大学生8名,在乡村一线施展才华。

  成县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荟萃。在市场经济浪潮与城镇化进程中,无数成县儿女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而今,当发展的重心锚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如何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村、愿意建设农村的人才队伍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必答题”。

  成县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持续深化《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成县“百才进百村”行动实施方案》,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入户。

  基于此,成县坚持引育并重,精心构建“头雁”“归雁”“鸿雁”三雁齐飞格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育强“头雁”领航。建立县乡联动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格局,明确1008名村级干部后备人选,通过结对帮带、跟岗锻炼育强“头雁矩阵”,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

  唤回“归雁”兴乡。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标准化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服务站,建立成县籍在外人才联络群和乡土人才库,推选市、县级优秀乡土人才549名,确定“归雁”人才612名。

  招引“鸿雁”聚力。创新开展“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和“百才进百村”行动。常态化加强乡镇科技专员、金融专员、驻村队员和到村任职选调生“四支队伍”的考核管理。择优选派农林、文旅系统150名专业技术人才,与132个产业发展村建立帮联关系,“手把手”帮扶乡村发展产业、培育乡土人才……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黄渚镇青年成辉响应号召返乡创办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精品果蔬观光农业,年产值超过13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25万元。在成辉看来,“这里既有乡土情怀,更有干事舞台!”

  当个人的梦想融入家乡振兴的蓝图,这里无疑将成为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梦想能成真的“新高地”。

  人才蔚起,未来方兴。改革破题是根本,沃土育才是基石,乡情聚智是关键。

  行走在成州大地,人才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的航船必将驶向壮阔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