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乡村·新聚焦】向阳而生 蓬勃发展——甘肃省油料产业体系创新技术推动河西走廊向日葵产业提质增效
  • 时间:2025-08-29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玉门千亩向日葵示范基地。

向日葵机收现场。

沉甸甸的向日葵盘。本文配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秋日的河西走廊,金色的向日葵花盘如潮涌动,沉甸甸地承载着丰收的希望。这场丰收的背后,是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链条赋能——从良种筛选到栽培技术创新,再到产业链延伸,一套“看得见、学得会、效益清”的科技方案,正让向日葵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阳光产业”,为河西走廊铺就了一条农业科技赋能的致富路。

  育良种 筑牢增收根基

  在玉门市清泉镇的千亩示范田里,人头攒动,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正在进行。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正带领着种植户,观摩“同辉20”向日葵的生长情况。

  “好品种得经得起寒旱考验。你们看,这个品种长势多旺盛,株型紧凑,花盘大小适中,关键是抗性好,在咱们这干旱的地方也能长得这么精神。”甘肃同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姜华蹲在田埂上,随手拔出一株向日葵,根系状如胡须的植株带着湿润的泥土,“这品种抗旱耐瘠薄,在我们这儿出苗率能达92%,就算遇上春旱也不怕。而且,即使遇到一些常见的病虫害,该品种也能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减少了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损失。”

  姜华说,“同辉20”之所以能得到大家认可,得益于它的早熟特性。其生育期仅100天,比当地传统品种足足提前15天。而且子粒颜色好看,大小均匀,子仁饱满,品质优良口感好,百粒重从19.2克增加到20.8克,这意味着每一粒瓜子都更加饱满,商品性大大提高,还能在市场空缺期抢先上市,深受收购商的青睐,不仅价格高,而且成交快。

  瓜州县有大面积的孜然种植,以往孜然收获后,土地就闲置下来,造成了资源浪费。而“同辉20”的出现,让这片闲置的土地焕发了新生机。

  “这个品种好管理,产量也不错,如果一亩地赚2500元,我这20亩地就能赚5万元。”种植大户赵多新深有体会,“以前种的品种熟得晚,等我们的瓜子收下来,市场上早就供大于求了,价格压得很低,有时候甚至卖不出去。现在种‘同辉20’,赶在别人前面上市,收购商抢着要,每公斤能卖到14元,比以前多卖2元。”

  授良法 提升种植效益

  “种地得讲科学,不是苗越多越好。”种了30年地的赵多新,今年在承包的千亩葵田实践了新技术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以往,他总觉得种得越密,产量就越高,于是每亩地种了2200株左右。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好,不仅易发生病虫害,而且空壳率高,产量反而上不去。

  今年,在体系专家的指导下,赵多新调整了种植密度。利用140厘米的地膜,采用双行双滴灌的栽培方式,株距40厘米,行距90厘米,亩播种株数1853株。没想到,看似减少了株数,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看现在这向日葵,每一株都长得很壮实,花盘大小适中,空壳率从原来的28%降到了9%,亩产从320公斤猛增到380公斤,管理起来也比以前轻松多了。”赵多新说。

  听了专家建议的赵多新,还采用了科学的防治方法。“防治锈病要抓住关键时期,在向日葵开花20%—30%时,就进行第一次有效预防;开花80%—90%以上时,进行第二次防治。而且,两次喷药都要在傍晚太阳落山后进行,这样可以确保药液充分渗透,提高防治效果。”除此之外,他还在防虫方面下功夫,通过层层防控,有效减少害虫对向日葵的危害。“你看现在这瓜子,皮壳亮得像打了蜡,一点锈斑都没有,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赵多新捧着刚摘的向日葵子说。

  “向日葵的锈病是让种植户头疼的问题,一旦发生,瓜子上就会出现锈斑,商品性大打折扣,价格也会一落千丈。”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贾秀苹研究员介绍,在向日葵的种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的方法支撑,合理密植只是其中的一项技术,病虫害防治是藏着的“增收密码”。

  贾秀苹说,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向日葵的种植效率大幅提升。通过膜下滴灌,可以精准地控制水分和肥料的供应,提高水肥利用率。赵多新的千亩葵田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过去千亩地浇水要轮班守夜,累得够呛,现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都能精准控制,不仅节水40%,磷钾肥利用率也提高了35%。”

  强链条 提升产品价值

  走进瓜州县赢丰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选厂里,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两台大型自动筛选机正将刚收获的向日葵子按大小、饱满度分成不同等级,一颗颗饱满的瓜子从机器中流出,像金色的溪流。

  “你可别小看这筛选,经过分选的瓜子,每公斤能多卖1块多呢。”合作社负责人李茹军捻起一粒分级子,“不同级别的瓜子其价格差异较大,不像以前统货论堆卖。”

  李茹军介绍,以往,农民收获向日葵后,大多是混着卖给收购商,好子坏子一个价,体现不出优质葵花子的价值。在体系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引入精选加工环节,通过筛选分级,让不同品质的瓜子都能卖出相应的价格,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除了加工环节,复种模式的推广也让产业链的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瓜州县每年孜然种植总面积约7万亩,其中有效积温2900℃以上的区域种植面积达3万亩左右,这些区域适合复播早熟向日葵。“3月底播孜然,6月初收割后立即整地,7月1日前必须完成向日葵复播,否则秋霜风险增加3倍。”贾秀苹说。

  李茹军的合作社就利用了“孜然+向日葵”的复种模式,800亩地实现了“一地生两金”。“复播的向日葵不仅不影响来年的种植,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收益。”李茹军算了一笔账,“今年我这千亩春播向日葵,亩产比往年提高了不少,价格每公斤还涨了2块多。”

  “你看这复播的向日葵,虽然刚现蕾,但长势比预想的好多了。按照专家指导的方法管理,估计又有一个好收成。”李茹军说,“以前收完孜然,地就荒着,现在种上‘同辉18’向日葵,一亩地能多赚不少钱,把土地的价值用到了极致。”

  据测算,瓜州县3万亩适合复播向日葵的土地,如果都采用这样的技术和模式,每年就能增收7500万元。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河西走廊的金色花海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像李茹军、赵多新一样,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

  从良种的选育推广,到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到产业链的延伸拓展,甘肃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用科技为向日葵产业注入动能。该体系首席专家张建平介绍,通过举办观摩会、交流会,体系专家们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手把手教给农民,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带动更多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让河西走廊的向日葵不再是“散装原粮”,而是带着“寒旱特色”标签的商品,从地头到车间,每一环都透着科技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