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地标认证 皋兰“四珍”荣登“国字号”
  • 时间:2025-09-04
  • 来源:兰州晚报

  今年以来,皋兰软儿梨、禾尚头小麦、旱砂西瓜、红砂洋芋四大农产品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标志着皋兰县凝结水土基因与百年农耕智慧的金名片正式诞生。

   百年农珍终获“国字号”认证

软儿梨

  初秋的皋兰什川古梨园里,绿意盎然。皋兰百璐通瓜果合作社理事长魏永波轻抚软儿梨,脸上漾开笑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疙瘩,如今捧回了‘国字号’金字招牌,往后这身价,肯定要往上蹿一蹿!”他手中这颗历经霜冻、化浆如蜜的古老果实,与今夏新晋“国字号”的禾尚头小麦、旱砂西瓜、红砂洋芋,共同构成了皋兰农业版图上熠熠生辉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矩阵。

  在皋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股干部魏翠萍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国家知识产权局第625号和第640号公告。它们分别宣告了“皋兰软儿梨”作为皋兰县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诞生,以及“皋兰禾尚头小麦”“皋兰旱砂西瓜”“皋兰红砂洋芋”三品成功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升级”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喜讯。

  “软儿梨今年4月打头阵,今年7月小麦、西瓜、洋芋又集体‘晋级’成功。目前,皋兰县已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申请中。此次成功转化,既是皋兰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赋能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标志着皋兰县在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魏翠萍拿起一叠厚重的申报材料,言语间有欣喜也有紧迫,“国家地理标志是对农产品品质与地域特色最权威的认可,后续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地方标准的制定,为产品生产与品质把控提供明确依据,细化产品独特品质特征描述,精准凸显其地域专属属性,建立严格的特色质量规范,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切实维护标志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水土密码锻造四张“金名片”

禾尚头小麦

  这四张沉甸甸的“金名片”,无一不是皋兰独特水土的慷慨馈赠与农人数百年耕作智慧的结晶。

  软儿梨,是时光淬炼的蜜浆。核心产区什川古梨园里的软儿梨既有“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的神奇转化,又有解冻后“浆液充盈,味甜似蜜略有酒味”的独特灵魂。更令人振奋的是,冷链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季节枷锁。“以前只能冬天吃,现在冷库里存着,一年四季都能卖!”魏永波兴奋地说。这一技术极大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让这颗古老的梨子焕发出新的生机。

  禾尚头小麦,是旱塬风沙淬炼的筋骨。禾尚头小麦属旱地作物,因其麦穗无麦芒而得名。其种植历经百余载旱塬风沙的严酷筛选,铸就了卓绝的耐旱抗病基因。因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磨出的面粉筋道爽滑,味感纯正著称,是兰州拉条子、皋兰长寿面不可替代的灵魂原料,也是皋兰响当当的“土特产”。黑石镇大横村党总支书记焦兴全在田埂上摩挲着饱满的麦穗,眼中闪烁着自豪:“耐旱抗病,是老天爷赏给咱旱塬人的饭碗。如今国家给认证了,就是给这碗实在饭镶上了金边!”

  旱砂西瓜,是砂砾地里榨出的甜脆。皋兰特有的旱砂地,白天炽热夜晚清凉,昼夜温差成为西瓜糖分的“加速器”。长川村党支部书记陈晓龙向记者讲述,村上有7千多亩旱砂地,十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西瓜,由于旱砂地存不住水,瓜苗就得拼命把根往深里扎!这份“苦”,逼出了它骨子里的甜和那股子透心脆的劲道!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了旱砂西瓜汁多味甜、口感沙脆的绝佳风味,在盛夏市场中极具竞争力。

  红砂洋芋,是红砂土雕琢的“双面娇娃”。薯皮鲜亮,淀粉与粗蛋白含量双高,成就了其烹饪上的百变魅力。明星村党总支书记杨勤前点出其中奥秘:“村里特有的红砂土质,疏松透气,富含矿物质;加上干燥的气候条件,共同‘雕刻’了红砂洋芋‘透亮’的表皮——蒸煮烧烤沙绵香甜,是我们明星村里的‘明星’土特产。”

  从换砂到产业链的“一盘棋”

旱砂西瓜

  亮眼的“国字号”背后,也藏着小难题。皋兰县的红砂洋芋、旱砂西瓜,就遇着土地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销路偏窄的坎儿。63岁的明星村村民陈禄元种了近20多年红砂洋芋,叹声道:“地老了、人老了,菜贩子也来得少了。”

  好在明星村早已有了规划。村上已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搞土壤改良,还规划出了3到5年的蓝图:逐步给砂地换砂,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农户既能流转土地,也能来合作社务工。还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积极和县供销社对接电商平台,解决销路;申报冷库项目,搞深加工,把产业链串起来。杨勤前算着账,“现在300多亩地,100多农户参与,一亩能收入四五千,真发展起来,乡村振兴有奔头。”

  地标赋能乡村振兴新引擎

收获红砂洋芋

  四大地标产品的成功认证,为皋兰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地标不是张纸,是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引擎。”魏翠萍翻着申报材料说,“眼下正多方联合,全力推动‘软儿梨’等产品的地方标准制定,有了标准,企业才能在包装上用专用标志,地标价值才能落到实处。长远看,还要深挖品牌文化,推动‘地标+文旅’‘地标+电商’深度融合,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这些‘金名片’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

  行走在皋兰的田野阡陌,古老物种的顽强生命力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的阳光雨露正交融碰撞。当软儿梨的蜜浆浸润四季舌尖,禾尚头小麦的金浪在旱塬上起伏,旱砂西瓜的脆甜征服酷暑,红砂洋芋的醇香温暖寒冬,这片黄土地的地理密码正转化为皋兰乡村振兴的厚重注脚——它们不仅是跃动在味蕾的皋兰记忆,更是黄土高原献给世界的一份风物志。 通讯员 郭玉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