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9-08
- 来源:兰州日报
红古区月亮湾垂钓基地举行的钓鱼大赛
我市将围绕“1533”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种业振兴、科技赋能三大工程,打造一个特色水产品区域品牌,积极争取产业扶持政策,形成“一圈一带三区”的渔业产业布局。
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都市休闲渔业圈”,新增休闲渔业企业30家,发展“永登-榆中冷水鱼产业带”,冷水鱼产量突破1000吨,建成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区、特色渔业生态养殖区、盐碱地综合种养区。
到2030年,争取实现养殖面积突破1万亩,水产品产量实现5000吨,养殖品种超过30个,渔业产值达到3亿元。
日前,记者随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榆中县龛谷虹鳟鱼养殖基地放流虹鳟鱼苗时了解到,渔业养殖正在成为我市农业产业投资的风口。
规模化养殖风头正劲
在榆中鱼乐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记者注意到,这里已建成8个现代化设施温室大棚,其中40立方米的养殖池12个,25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并配套建设了消杀、过滤净化增氧等设施设备,还开展观赏鱼培育养殖。
在榆中县清水驿乡稠泥河村榆中润坤利农业家庭农场,1180平方米的现代化设施温室大棚里,直径9米的2个养殖池已经开展虹鳟鱼养殖。该农场负责人说:“这里已经投资100多万元,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养殖设施设备,以规模化生产。”在渔业养殖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市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信心建设好、发展好虹鳟鱼养殖。这位负责人坦言。
榆中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榆中县渔业养殖企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营镇黄坪村的甘肃衔山牧歌养殖有限公司开展鲑鳟鱼养殖,甘草店镇咸水岔村的甘肃湍涛渔业家庭农牧场利用塘坝的天然水体开展鲤鱼高密度精养,城关镇丁官营村开展温室大棚养虾,分豁岔村开展虹鳟鱼大规格苗种养殖,榆中青城五良养殖场开展加州鲈反季节孵化培育……
休闲渔业势头良好
青城镇是榆中县传统的养鱼地区。近年来,该镇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战略规划,开发东滩观赏农业示范园,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该镇引进南美白对虾试养成功后,“青城活虾”颇具市场。2022年引进的加州鲈进行养殖和越冬试验获得成功后,使青城的渔业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当地养殖户由过去成品鱼在国庆节集中上市销售,转变为全年均衡销售、垂钓销售、逢节假日本地销售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以往集中上市导致鱼价下跌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榆中青城垂钓销售占本地成品鱼销售总量60%,且价格稳定,养殖户收入稳定增长。
同时,该镇养殖户还积极发展垂钓池,吸引游客垂钓成品鱼。通过攻关突破了兰州鲇人工繁殖的技术瓶颈,每年繁育的兰州鲇鱼苗为黄河兰州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提供了苗种保障。在示范园区引进了观赏荷花栽植,形成的百亩观赏荷花池成了当地观光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转变了渔业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养殖带来了效益的明显增长。基于此,榆中大力推广现代化设施渔业。2023年以来,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闲置温室大棚开展虹鳟鱼设施化孵化培育养殖试验取得成功后,2024年新增现代化设施养殖虹鳟鱼面积5000立方米,2025年新增现代化设施养殖虹鳟鱼面积7500立方米。
现代渔业质效双升
近年来,兰州市深入践行“科技兴渔、质量兴渔、生态兴渔、品牌兴渔”发展理念,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现代渔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坦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养殖户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养殖方式上改变了以往主次不分、多品种混养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较大品种为主养对象,套养市场需求较少的品种,使渔业生产结构日渐优化,养殖效益也明显提升。
这位负责人说,由于冷水鱼产业市场空间较大,我市渔业养殖呈多点开花,品牌建设亮点频现的良好态势。目前,永登县的“满城渔歌”文旅项目、皋兰魟鱼繁育、兰州金鱼文化名片等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渔业品牌,像永登县龙泉寺镇水槽沟村的渔业养殖区集河蟹养殖、罗氏沼虾、观赏鱼、虹鳟鱼养殖、苗种繁育、品种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展休闲渔业综合养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设施渔业发展中,我市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积极引进罗氏沼虾、中科6号鲫鱼、河蟹等国内优良品种,已形成陆基圆池、工厂化循环水等多种模式,成功规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鲈鱼、鳜鱼、虹鳟等高价值品种。2025年预计新增养殖水体5460立方米。
记者 张万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