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一村一品绘就天水秦州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 时间:2025-09-11
  • 来源:天水日报

秦蓉

  金秋的秦州,大地鎏金,万物竞秀。从白芸豆飘香的田野到玫瑰绽放的棚室,从连翘铺展的荒坡到葡萄垂挂的园圃,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以“一村一品”为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多元、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在大门镇,千亩白芸豆迎来丰收。沿着“白芸豆产业线”望去,藤蔓缠绕的豆架上,村民们正熟练采摘,农用车满载豆角穿梭于村道。“今年每天运走30余吨,按每斤2元算,预计收入800余万元!”大门镇负责人介绍,通过绘制“产业地图”,当地平原种粮、河川种菜、坡地种药、特色养殖的多元布局,让土地效益实现最大化。

  不止“豆”文章,大门镇的玫瑰产业同样亮眼。上街村金满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蒸馏车间里,玫瑰纯露晶莹透亮;田于村鲜切玫瑰产业园内,9万余株玫瑰竞相绽放。“小产业”串起“大链条”,花卉种植、加工、销售的融合发展,为村集体和村民拓宽了增收路。

  关子镇石咀村的香蕉梨同样“梨”不开好光景。沙土地透气性佳,320亩梨园硕果盈枝,收购价达每斤2.7元,小户年入两三万,大户稳赚三四万。“种梨劲头足,日子更有奔头!”村支书赵金帅笑着说。

  作为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秦州区中药材种植正迈向规模化、品牌化。秦岭镇3.5万亩连翘进入采摘期,4个千亩基地、育苗大棚、加工厂等全产业链条,让“中国连翘之乡”名副其实——预计今年总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400余人务工增收150万元。“每天摘40斤,挣100多块补贴家用。”梨树村村民王岁琴的话,道出了产业联农带农的实效。

  牡丹镇的中药材版图同样精彩:6000余亩流转土地上,山楂、金银花、连翘等30余个品种交织成“产业矩阵”;天水兴华荣生态农业公司流转7个村的土地,打造多样化种植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6万亩,年产值4.8亿元,7大基地、3家龙头企业、28家合作社,撑起了特色农业的“半壁江山”。

  产业兴旺,科技添翼。杨家寺镇680亩蔬菜良种繁育基地里,茄科、葫芦科等蔬菜分区栽种,这里不仅是丰收现场,更是“种子实验室”——绿番茄、黑番茄、五彩番茄等“种子母本”挂满枝头,经风选、重力筛选、色选等工序,产出100%合格的优质种子。“西葫芦亩产种子80公斤,西红柿60至100斤,带动180户农户年增收200万至230万元。”基地负责人刘兴林说,科技赋能让“一粒种子”撬动良种繁育大产业。

  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秦州区以“稳面积、增单产”双轮驱动,打造万亩以上粮食示范片带6个、千亩示范点50个,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4万亩,32.66万亩小麦、18.4万亩冬油菜颗粒归仓。

  乡村既要“富口袋”更要“美环境”。上半年,20个和美乡村高标准打造,10个省级示范村脱颖而出;14个镇新修产业路30余公里,16镇开展环境整治“百日行动”,垃圾清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从“一村一品”到“一镇一业”,从产业兴旺到治理有效,秦州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迈出坚实步伐。接下来,秦州区将持续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强化科技支撑,让特色产业更‘特’、乡村底色更‘亮’、农民日子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