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21
- 来源:陇南日报
陇南日报记者 李 炜
秋日的徽县栗川镇闫庄村,千亩豆田绿浪翻滚,饱满豆荚缀满枝头,微风拂过的沙沙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谁能想到,这片如今亩产突破205公斤、入选全国大豆丘陵山地高产典型案例的土地,曾因传统撒播模式,亩产不足百公斤,如今依靠“良种+良法+政策”三重赋能,让“小大豆”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
“以前种大豆全凭经验撒播,苗稀苗弱病虫害多,一亩地收不了100公斤。”种植大户冯胜利的话,道出了闫庄村曾经的种植困境。2023年,徽县农技中心将这里列为大豆单产提升示范核心区,从品种到技术开启全方位革新。选种上,摒弃退化老品种,推广陕豆125、山宁17等高蛋白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抗旱、适配机械化收获,经药剂拌种后出芽率超95%,其中陕豆125还成了“明星品种”。种植模式也因地制宜,川道地块搞“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大豆不减产还多收玉米,每亩额外增收400余元;坡地推行“麦(油)豆轮作”,实现“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提升50%。
高产的背后,是“精耕细作”的全程管控。徽县建立“专家包县、农技员包乡”机制,技术团队扎根田间。播种时,“机械条播匀密技术”取代传统撒播,精准控制行距和亩苗数,较传统方式增苗3000株以上,还大幅节省人力。田间管理讲究精准,通过测土配方定制“大豆专用肥”,关键时期喷施肥料防早衰,结合化学除草与生物防治,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政策托底更让农户安心,2025年上半年村级落实奖补资金超80万元,冯胜利的70亩大豆今年预计纯收入超3万元。
闫庄村不满足于“卖原豆”,还探索“大豆+”增值路径。构建“种植基地+养殖+加工”生态循环链,秸秆做青贮饲料供养殖基地,粪污处理成有机肥还田,降低成本又提升品质。同时,大豆直供省级龙头企业加工成豆玲卷、腐竹等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达1200万元,收购价每斤比卖原豆高5角。
如今,“闫庄经验”正在徽县推广,8个乡镇建成5.2万亩示范基地,打造10个千亩示范片,2024年全县复种大豆平均单产达141公斤,较全省平均水平增产13.83%。这里的千亩豆田还成了“田间课堂”,已开展12场培训,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随着当地大豆食品精深加工项目推进,未来徽县大豆产业年产值将达1.6亿元,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粮安天下、豆富万家”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