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14
- 来源:陇东报
樊家川镇闫塬村玉米进入全面收获期。 庆阳融媒记者 乔洁 摄
芦家湾乡盘龙村村民吴维刚家收获的玉米。 庆阳融媒记者 马蓉蓉 摄
芦家湾乡大堡条村村民在掰玉米。 庆阳融媒记者 马蓉蓉 摄
据陇东报报道(庆阳融媒记者乔洁、马蓉蓉)近日,环县93万亩玉米褪去盛夏的翠绿,换上沉甸甸的金黄。饱满的玉米棒紧紧贴着秸秆,玉米须在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传递丰收的喜讯。田间地头,大型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垄间,农户们紧随其后搬运、码放玉米棒,晾晒场上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一幅“粮满囤、人欢笑”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
走进樊家川镇闫塬村,比人还高的玉米秆排列得整整齐齐,剥开层层泛黄的苞叶,金黄的玉米粒紧密相拥。种植户王得位和家人穿梭在玉米地里,将饱满的玉米棒一个个掰下,装车拉运回家。“今年的玉米长势喜人,你看这玉米棒又粗又长,每根都结满了籽儿,还特别匀实。往年每根玉米棒最多900颗玉米粒,今年平均在1100颗左右,亩产较去年增加200斤不成问题。”王得位说。
作为种植了十几年玉米的老农户,王得位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眼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据他介绍,由于前期受旱严重,镇村两级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种植生长周期短的玉米品种,并进行精细化管理,今年玉米品质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樊家川镇能够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离不开自然禀赋与科学管理的双重助力。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让玉米能充分积累糖分和淀粉;土壤疏松透气,十分适配玉米生长需求。今年,镇上针对雨水较少、持续高温等天气情况完善农田管护措施,鼓励农户通过滴灌、点灌等措施抢种保苗,为玉米生长提供了稳定环境。“镇上的农业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指导农户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传授病虫害绿色防控、合理密植等技术,从种到管全程把关,让玉米不仅种植面积广,品质更优。”樊家川镇副镇长高武政说,今年全镇种植玉米5万余亩,近期全面进入收储阶段,玉米秸秆经过机械化处理后,可作为优质牛羊饲料,为牛羊过冬提供饲草保障。
走进芦家湾乡大堡条村,田野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或两人一组,默契配合;或三五成群,分工有序。随着“咔嚓”声清脆响起,玉米秸秆应声倒地,动作流畅利落。紧接着,一个个玉米棒被村民精准地丢进背篓里、麻袋中。
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张维海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和记者聊了起来:“种了40亩玉米,前半年天气干旱,玉米出苗情况不好,好在政府大力支持,及时组织浇水,现在产量比预期好多了。”
目之所及皆金黄,秋收粮丰堆满仓。在芦家湾乡盘龙村村民吴维刚家里,金灿灿的玉米铺满整个院子。“这次收的玉米个头大,颗粒饱满,亩产得有1300多斤。”吴维刚说。
盘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克骞告诉记者,今年面对前期干旱,村“两委”班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种植抗旱的地膜玉米4200亩,有效保障了村民收入。
据芦家湾乡党委副书记张睿介绍,今年,该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共种植粮食作物11.5万亩,其中玉米5万亩。围绕“稳面积、增产量、提质量”,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并通过整修生产路、落实补贴、提供农技服务等,精准送达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稳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环县紧紧围绕“稳面积、增单产、提效益”目标,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同时,配套引进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服务。今年全县种植玉米93万亩,如今,田间地头金灿灿的玉米,不仅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更是环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我们将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升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金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常生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