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20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 点击: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深秋时节,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的万亩辣椒田里,一片火红。饱满的辣椒缀满枝头,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照着农户们忙碌而喜悦的身影。采摘、装筐、运输……一辆辆满载“红色珍宝”的货车,正从这片热土驶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
科技赋能,告别“靠天吃饭”
“以前种辣椒全凭经验,施肥靠手感,灌溉效率低,打药累死人。现在,水肥一体化系统能精准控制,无人机飞防代替人工,比早些年科学多了!”站在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连片的辣椒田边,种植户李小叶的感慨,道出了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十四五”以来,金川区将科技作为打开农业现代化之门的“金钥匙”,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无人机飞防、机械移栽采摘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图景。
科技的强劲驱动,结出了丰硕成果:今年,全区红辣椒亩均产量突破5500斤,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
金川红辣椒的“出圈”,同样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地处北纬38°黄金种植带,年均日照超2800小时,昼夜温差达15摄氏度以上,加之富硒土壤的滋养,共同赋予了金川红辣椒“肉厚、色艳、辣味浓郁、回味甘甜”的独特品质。
好品质需要硬标准来守护。“十四五”期间,金川区着力完善红辣椒标准化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成功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金川红辣椒”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铸就了核心优势。
链条延伸,“红色产业”价值倍增
在金昌市天生兴旺农副产品收购合作社的院内,火红的“美国红”辣椒从货车上倾泻而下,堆积如山。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分拣,确保每一个辣椒都品质上乘。然而,这里的征程远不止于“装箱售卖”。
“我们的辣椒皮薄肉厚品质好,不光直接装箱销往四川、青海,还能加工成辣椒酱。”金昌市九州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贵堂介绍道,一部分鲜椒通过冷链物流,以最快速度抵达消费者餐桌;另一部分则进入深加工车间,经过清洗、切割、烘干等工序,变身干辣椒、辣椒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不光会选育更优的辣椒品种,还要做好农田质保,把辣椒收上来再经过机械加工,既对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刘贵堂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他的合作社所产辣椒,不仅畅销云、贵、川、渝、鲁等地,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实现了从“土特产”到“国际货”的跨越。
政策引领,“小辣椒”书写“大文章”
红火产业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十四五”期间,金川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为红辣椒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优越的环境。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精心培育红辣椒特色优势产业。”金川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生明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基地化种植、市场化运作、订单化销售的良好局面,让红辣椒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致富椒’。”
在金川区双湾镇许家沟村,金昌市天顺泽辣椒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高泽军同样感受着产业的蓬勃生机:“我们跟农户签订单种植4200亩,每天用工200人左右,日工资18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这里的辣椒因其品质色泽好,深受四川等地客商喜爱。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单一销售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链条赋能,金川区的红辣椒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金川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生明表示:“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推动红辣椒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实现基地化种植、市场化运营和订单化销售,形成更加良性的产业发展格局。让红辣椒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致富椒’,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