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08-28
-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从“传统工业城”到“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从“技术跟跑”到“国际领跑”,从“工业包袱”到“城市富矿”,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优势”,且看——资源性型城市转型的“金昌实践”样本。
金川集团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效军 谢晓玲 范海瑞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景永鹏 尹黛
初秋的金昌,热浪与建设热潮一同奔涌。在这座“中国镍都”的产业版图上,一幅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产业高地转型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川镍钴冶炼厂内,纯度达99.97%的电镀专用镍板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熠熠生辉;
甘肃科建星盐化工车间里,工业废水通过电解槽魔术般转化为高附加值氯酸盐;
甘肃佰利联中央控制室内,技术人员正精准调控全球领先的金红石合成工艺参数;
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无尘车间中,18650锂电池以每分钟近100支的速度鱼贯而出,即将装配成新能源动力电池组;
……
去年GDP增速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名的金昌,2025年上半年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6.1和12.3个百分点,领跑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1%,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截至目前,金昌已连续14个季度获得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
数字背后,是金昌以项目攻坚锻造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样本”。上半年,全市154个“2+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项目开复工率达94.16%,完成投资126.9亿元,实现产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25.28%。
产业布局:从“传统工业城”到“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转型之路
8月9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暨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在金昌召开,标志着这座传统工业城市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作为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昌正凭借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和产业基础,加速向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迈进。
在金川镍钴龙首矿山运输工区集中控制室,工人远程操控运矿“小火车”沿轨道前行。
类似智能场景“走入”金川集团,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作为行业龙头,其在智能制造领域成果斐然——5G智慧矿山项目入选全国“5G+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人机协同作业、选矿“数字基础设施集成”荣膺全国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金川镍钴龙首矿山运输工区集中控制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摄
对金昌市而言,产业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数字化升级,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系统性重塑上。
进入新时代,金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依赖资源开发的传统工业城市向“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转身,通过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延伸和新能源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金昌市建立产业链培育“七项机制”,着力培育壮大“2+4”现代化产业体系。“2”指有色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两大千亿级产业;“4”包括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四个百亿级优势产业。这一体系使金昌的产业发展从单一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拓展。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金昌市依托本地丰富的镍、钴、锰等电池材料资源,加速布局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推动实施10万吨三元前驱体、28万吨动力电池用硫酸镍产品提升、金车储能18吉瓦时磷酸铁锂电池、1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等一批产业强链项目,围绕储能、动力、消费三个领域,加快培育电池核心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产业,招引了一批关键材料生产企业。
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池项目,就是这一布局的关键落子。公司总经理梅鹏成介绍:“金昌有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优势和相对完善的电池生产产业链,更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镍、钴、锰等新能源电池材料本地供应率达80%以上,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供应链稳定,这才是竞争力。”
金昌经开区为项目提供了“拎包入住”的标准化厂房,并组建“项目管家”团队,仅用30天就完成15项审批手续,项目投产之快,令人刮目。
去年,金昌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97亿元,同比增长17.2%;规上工业总产值2008.53亿元,同比增长20.7%;获评“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位列全国233家国家级经开区第66位、西部11位。其中,新能源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锂离子电池项目的成功,标志着金昌市从传统工业城市迈进绿电产业高地,揭开了发展的崭新篇章。随着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金昌有望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和电池材料供应基地。
2025年金昌市企融合发展座谈会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摄
创新驱动:从“技术跟跑”到“国际领跑”的跨越
“大家日常使用的手机,其核心芯片的稳定运行依赖于内部关键材料,就比如我们生产的超高纯度铜材。”在金川集团铜贵公司电解二分厂,党支部书记李绍伟拿起一部手机,揭示了其内部隐藏的“秘密”:“当铜的纯度达到99.999%(即5N级别)时,性能远超普通电解铜。”
李绍伟解释道:“高纯金属的提纯之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纯度每提升一个‘N’,都意味着工艺复杂度和技术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面对挑战,金川集团展现出强大的科技攻坚毅力。在过去10多年里,研发团队锚定高纯铜研发方向,持续攻关,成功将高纯铜的纯度从5N提升至7N(99.99999%),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金昌市锚定强工业行动,依托金川集团等龙头企业,在镍钴铜新材料领域连续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手撕镍、电子铜箔、4N5无氧铜板材、N5高纯金、高温合金用高端镍等高端产品实现量产,以核心技术撕开国际高端市场壁垒。
在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卷卷厚度仅0.05毫米的银白色镍箔轻盈如纸,用手即可撕开。这种被称为“手撕镍”的超薄材料,是新能源电池、柔性电子元件的关键基材。
“我们从熔铸、轧制到表面处理攻关了12项工艺,终于实现厚度公差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苗承鹏表示,产品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认证,年订单超万吨,年产量突破60万吨。
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摄
同样亮眼的还有金川集团年产3万吨电子铜箔项目和4N5无氧铜板带材量产项目——6微米极薄铜箔的批量生产,满足了新能源电池、芯片封装等行业需求;而“4N5无氧铜板材”制备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破解了我国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关键材料“卡脖子”难题。
金川铜贵铜箔生产线。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摄
近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累计获专利授权436件,推动镍钴铜产品向“高纯度、高强度、高附加值”跃升。金昌市建成镍钴资源综合利用等国省重点实验室,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技术攻关。去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占比突破6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34%。
依托世界第三的镍储量和亚洲第一的钴储量,金昌带动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品从“原字号”向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电子级钴盐等高端领域延伸。去年,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050亿元,提前实现千亿级目标。
“从‘挖矿卖原料’到‘创新卖技术’,金昌正重塑工业竞争力。”金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需求,打造世界级镍钴铜新材料产业基地。
循环经济:从“工业包袱”到“城市富矿”的蜕变
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科建星盐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数十米长的电解槽设备正将金川集团的高盐废水“变废为宝”。这个2023年兰洽会签约项目,仅用一年半就实现从建设到满产。
“项目年消纳数十万吨高盐废水,一期年产3万吨高氯酸钾,二期投产后产能再翻一番。”公司董事长李福祥介绍,该项目以“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三个行业之最著称。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绿色基因:全程零碳排放,仅靠电力驱动化学反应,副产绿氢还可被周边企业循环利用。在公司中控室,技术人员通过智能系统掌控全流程生产,每班仅需3至4名工人操作。
科建星盐化工项目的成功,折射出金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的深层逻辑。金昌市委市政府深谙“工业‘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理念,围绕矿产资源开采过程的废渣、废水(液)、废气进行系统化回收利用,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新模式。
甘肃科建星盐化工有限公司废水处理系统。(资料图)
几代金昌人接力探索,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圭臬,精心编织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三重网络。2011年,“金昌模式”被列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案例;此后十年间,首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桂冠接踵而至。
数据见证蜕变: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9%,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去年,全市谋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项目34个,实现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33.7%;2025年持续推进,谋划实施产业链项目25个,前7个月产值已达66亿元,同比增长24.5%。
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业“包袱”,如今正成为撬动转型的“城市富矿”。
系统集成: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优势”的升华
2021年1月,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3万吨转子级海绵钛项目首炉海绵钛成功产出,标志着金昌市钛金属产业迈出关键一步。这个由龙佰集团与金川集团合资建设的项目总投资18亿元,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甘肃德通国钛金属有限公司生产厂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摄
与海绵钛项目形成产业协同的是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的40万吨合成金红石项目。这个投资40亿元的省列重大项目,巧妙地将金川集团冶炼副产的150万吨硫酸和上百万吨氯碱废电石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金红石——钛白粉的关键原料。
去年,公司生产精制合成金红石20.34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5.26亿元。项目副产的硫酸亚铁还可作为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原料,形成了“钛冶金+钛加工+钛化工”的完整产业集群。
“生产1吨金红石需要消耗4吨左右的硫酸。通过这一项目,我们与金川集团实现了产业嫁接,工业废弃物不用再外运处理,而是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甘肃佰利联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岩介绍说。
产业发展贵在形成集群效应。金昌市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策略,推动重点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优势升华。
在金昌的产业版图上,各重点项目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关联:甘肃佰利联化学的合成金红石可作为甘肃德通国钛的海绵钛生产原料,其副产物硫酸亚铁又是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料;金川集团的镍钴资源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关键材料保障;高盐废水综合利用项目则解决了上游企业的环保难题……
这种“隔墙供应”、环环相扣的产业生态,降低了物流成本,避免了产业“碎片化”,提升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催生出高温合金、锂电材料等8个新兴细分领域。
与此同时,金昌市将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链延伸的关键抓手,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编制产业招商蓝皮书、招商动态图谱,精准招商、靶向补链,近三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3.2%。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71个,到位资金214.85亿元,同比增长5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昌的“市企融合”发展模式。金昌市委市政府与金川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招商部门深化市企协同机制,联合金川集团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共同谋划招商项目,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从循环经济典范到高端材料突破,从新能源布局到创新生态培育,再到产业集群打造,金昌市以重点项目为支点,撬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局。这条特色发展之路,不仅为金昌高质量跨越注入强劲动能,更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树立了新标杆。
【短评】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主动作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
金昌的产业转型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这座曾以“镍都”闻名的工业老城,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完成从单一矿产依赖到多元产业集群的华丽转身。
其成功密码在于把握了三个关键维度:
以产业链思维重构发展逻辑,金昌突破“挖矿卖原料”的传统路径,通过“七项机制”培育“2+4”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优势。从高纯镍材到新能源电池,从循环经济到数字赋能,每个环节都在演绎“点石成金”的现代工业神话。
以创新生态激活内生动力,金昌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而是创新能级的跃升。“手撕镍”、电子铜箔、4N5无氧铜等“卡脖子”技术的突破,5G智慧矿山等场景的应用,印证了“创新是生存题”的深刻认知。20亿元产业基金的设立,更彰显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催化作用。
以市企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金昌通过政府“项目管家”服务与金川集团龙头带动的双轮驱动,形成了“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聚合效应。这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共生模式,打破了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魔咒。
金昌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主动作为。
资源禀赋只是发展起点,唯有以产业链思维重塑竞争优势,以创新驱动打破路径依赖,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其华丽的转型之路,正是新发展理念在西北工业城市的生动实践,也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