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从“三分苗”到“万亩药” 陇西“三分田”工程夯实陇药产业发展基础
  • 时间:2025-10-30
  • 来源: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霞飞 张官杰

  深秋时节,穿行于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和陇西药圃园种植基地,雨后的田野浸润着清新水汽,连片的黄芪、甘草等道地药材长势茁壮,农户们正弯腰忙碌着采收药材,一派丰收景象。

  王家磨村村民牛俊杰正蹲在田埂上,双手捧着刚采挖的黄芪,根茎粗壮、纹理清晰,“你看这苗多壮实!往年用老法子撒播育苗,种子用量大,种子出苗不足六成。现在有了‘三分田’工程,育三分地的苗,明年种两亩地都绰绰有余!”

  这片丰收的土地,正是近年来陇西县大力推进“三分田”工程,以良种育好苗、以科技提效益结出的喜人硕果。

  作为工信部和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陇西县以“三分田”工程为抓手,围绕“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思路,通过良种培育、科研攻关、模式创新,推动道地陇药产业走上标准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既夯实了产业根基,更让药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三分田”工程的起步,源于对中药材种植痛点的破解。2017年,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发现,传统中药材种植存在种苗品质不均、育苗技术落后、农户成本偏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效益。

  为此,研究院率先在黄芪种植重点优势产区和新增产区启动试点:精准筛选种植户,每年选取一定数量的药材种植户作为示范对象;免费提供优质籽种,为每户投放提纯选育的优质黄芪籽种,从源头保障种苗品质;全程技术指导,采取包乡包户服务模式,引导农户摒弃传统撒播育苗方式,改用高产高效的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

  经过多年试点完善,“三分田”工程逐步实现规模化推广,今年为2.25万户农户免费提供经过标准化加工的种子,累计为3万多户农户免费提供了种子。

  其实,“三分田”工程的成效,关键在“良种”,核心在“科技”。围绕这两大核心,当地打出一套“组合拳”,为陇药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陇西县依托陇西药圃园这一重要资源,组建专业技术攻关团队,聚焦黄芪等道地药材,从7个关键维度开展良种选育工作。

  在陇西药圃园组培实验室,陇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李光文正拿着放大镜观察黄芪幼苗的生长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株高、叶片数等数据。“我们要筛选出适应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每一株幼苗都得盯紧。”经过持续研发,一批道地黄芪良种成功培育,为种苗繁育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繁育水平,陇西县还建成了全省首个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该车间年加工种子能力达1000吨,可满足10万亩种苗繁育需求。经过丸粒化处理的种子,净度高达99%以上,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让农户种植成本直接下降20%,产量提高33%以上,实现了“降本”与“提质”的双重突破。

  在“三分田”工程的持续推动下,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实现了规模与品质的同步提升。目前,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形成了以黄芪为核心,党参、黄芩等多品种协同发展的格局,“中国药都”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五五”期间,陇西县将继续深化“三分田”工程建设。一方面,持续加强良种培育与科研攻关,联合更多科研机构研发适配本地气候、土壤的中药材新品种,突破更多绿色种植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工程覆盖范围,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育苗基地,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让道地陇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助力更多药农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

  就像牛俊杰说的:“跟着‘三分田’干,咱药农的日子肯定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