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陇中文化,就藏在定西的秋日陶片与药香里
  • 时间:2025-10-30
  •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在中国陆域几何中心的版图上,定西如一位挽弓静立的猎人,褪去了夏日的浮躁,以秋的沉郁与开阔,铺展着陇中山地独有的叙事。这方土地的秋,从不是江南水乡的浅吟低唱,也非塞北草原的豪迈粗放,它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肌理,裹着渭洮两河的温润水汽,将千年的文明密码,藏进每一片飘落的杨树叶、每一缕弥漫的当归香里。

如果沿洮河往临洮去,岳麓山的秋意最先撞入眼帘。山间的林木已褪去盛夏的浓绿,五角枫把叶片染成透亮的朱红,白杨树抖落满枝金黄,唯有油松仍守着深绿,三色交织,像是天地间铺开的一幅重彩画。拾级而上,秋风卷着松针落在石阶上,脚踩上去吱吱作响,与远处洮河的流水声叠在一起,成了岳麓山最朴素的秋声。远处的山坳是马家窑文化的遗存,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洮河之畔,用泥土揉捏出陶罐的弧度,以矿物颜料在器身上绘出螺旋纹、波浪纹,那些灵动的线条,恰似此刻山间流转的秋风,跨越千年仍未消散。

遥想当年,先民们在秋日的阳光下晾晒陶坯,在篝火旁烧制器皿,陶罐里盛着刚采收的谷物,陶碗里斟满清甜的洮河水,烟火气与文明的微光,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如今,这些陶片静卧在马家窑的秋阳里,与山间的红叶、远处的洮河相映,像是在诉说着:定西的秋,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的更迭,更是文明的延续。

倘若沿着渭河源的栈道缓步前行,秋阳穿过疏朗的林木,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马家窑陶器上交错的绳纹——那是五千年前先民们刻在泥土里的图腾,如今仍在这山间流转。远处的鸟鼠山褪去了葱郁,漫山的灌木染上赭红与金黄,仿佛大地用最浓烈的色彩,临摹着李家龙宫飞檐上的彩绘。偶有秋风掠过,卷起几片落叶,飘落在潺潺的渭水之上,水流带着叶片缓缓前行,恰似这方土地上的岁月,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歇。陇西李氏的文脉,就如这渭水一般,从秦汉的烽烟里流淌而来,在盛唐的月光下滋养出繁华,最终沉淀在秋日的定西,化作老人们口中的传说,融进孩童们诵读的古诗里。

行至岷县县城,小吃城早已弥漫开秋日的烟火气。一家酿皮子铺前,老师傅正将厚厚的酿皮子切成细条,刀刃与案板碰撞的“笃笃”声,像是在为秋日的时光伴奏。淋上蔓菁油拌的油泼辣子,撒一把翠绿的香菜,再浇一勺蒲麻香醋,一碗酿皮子便有了灵魂——那辣是陇人的豪爽,那酸是岁月的醇厚,那滑嫩是土地的馈赠。隔壁的点心铺里,烤炉的热气裹着核桃、芝麻与玫瑰酱的香气,扑面而来。点心在高温中慢慢膨胀,酥皮层层绽放,像极了秋日里山间绽放的野菊。咬下一口,酥皮簌簌落在掌心,甜而不腻的内馅在口中化开,那是岷县人用秋的收成,酿出的生活滋味。

暮色渐浓时,通渭小曲的弦音从街角的戏台传来。老艺人穿着蓝布长衫,三弦一挑,沙哑而温润的嗓音便漫过人群,唱的是《张良辞朝》里的典故,也唱着定西人对生活的理解。台下的老人们跟着轻和,手指在膝头打着节拍,孩子们趴在凳边,眼睛亮得像夜空的星。这小曲,没有昆曲的婉转,没有秦腔的高亢,却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与深情,是定西人把秋日里的收成与期盼、辛劳与喜悦,都揉进了弦音里,一代又一代,唱了百年。一曲终了,有人递上一杯罐罐茶,粗陶罐子在火塘上煨着,茶叶与花椒、桂圆在水中翻滚,冒出的热气裹着浓郁的茶香,暖了手,也暖了心。喝一口罐罐茶,先是微苦,继而回甘,恰如定西的秋,初尝是黄土的厚重,细品却有岁月的温柔。

再往贵清山去,秋日的山林更显幽静。古松的枝干愈发苍劲,松针在秋阳下泛着墨绿的光泽,像是老者的胡须,梳理着山间的时光。山间的溶洞里,钟乳石上凝结的水珠偶尔滴落,“嗒”的一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回音在洞中盘旋,仿佛是远古的先民在与今人对话。远处的云海漫过黛色的峰峦,将贵清山的庙宇尖顶托在云上,那景象,像极了古人画卷里的仙境,却又比画卷多了几分真实的烟火气——山脚下的农户正忙着采收当归,沉甸甸的当归根带着泥土的气息,堆放在院坝里,阳光晒在当归上,散发出独特的药香,那是定西人用汗水浇灌的财富,也是这片土地对勤劳者的馈赠。

渭水旁的民宿里,夜已深。推开窗,月光洒在平静的河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远处的村落里,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而后又归于寂静。桌上的岷县点心还留着余温,杯中的罐罐茶早已凉透,唯有空气中弥漫的当归香,仍在诉说着定西的秋。这方土地的秋,是马家窑陶器上的岁月痕迹,是通渭小曲里的人间烟火,是酿皮子的酸辣、点心的香甜,也是渭洮两河的静静流淌。它不像江南的秋那般精致,却有着足以让人铭记的厚重;它没有塞北的秋那般辽阔,却有着打动人心的温柔。

若你未曾到过定西的秋,便不会懂这片土地的深沉——它藏着千年的文明,裹着人间的烟火,将所有的故事,都写进了秋日的风里、土里、水里,等着每一个前来的人,用脚步去丈量,用味蕾去品味,用心灵去读懂。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