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首页 / 经济动态/ 正文
晨露映药田 笑语伴丰收——漳县25万亩中药材迎来采收季
  • 时间:2025-11-20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 点击: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李志斌

  初冬时节,漳县的山地田垄间,浓郁的药香随风弥漫,正是中药材采挖收获的关键期。药农们抢抓晴好天气全力采收,泥土翻动的清脆声响与群众的欢笑声交织回荡,勾勒出一幅“药田生金”的鲜活丰收图景。

  走进石川镇路地沟村的党参种植地,田垄间随处可见药农忙碌的身影。农户田海军和家人手脚麻利地扒出泥土中的党参,轻轻抖落根部多余的泥土,再将党参整齐摆放在田埂上,动作娴熟又认真。“今年种了十多亩党参,天不亮就下地,挖了半个多月还剩七八亩,预计再有十来天就能全部收完。”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人多力量大,一起卖才有议价底气!”石川镇的“土专家”刘永娃蹲在晾晒场,正耐心教邻里分拣当归。种了十几年药材的他,不仅摸索出“轻挖慢抖护根须”的实用采收技巧,还主动牵头联系收购商,帮散户省去跑销路的麻烦,成了乡亲们信赖的“带头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硬支撑”。近年来,贵清山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优良生态与适宜气候,将中药材种植确立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为群众打开了便捷的“致富门”。

  “瞧瞧这党参,根茎粗壮、浆汁饱满,今年亩产少说也有1000斤!”柯寨村村民任军义捧着刚采收的党参喜笑颜开,“眼下行情正好,品质上乘的鲜党参每斤能卖18元左右,普通的也能卖到12元,收成特别不错。”

  采收季的忙碌,也让务工群众尝到了甜头。凌晨的贵清山镇劳务市场里,村民梁召彩攥着干活的手套等候务工机会,说起收入眼里发亮:“在家门口干活不用往外跑,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挣钱也踏实。今年已经收入6000多元,干到结束估计能挣1万多元,比啥都强!”和她一样,不少村民趁着农忙来这儿找活,凭着双手给家里添份实在收入。据了解,仅贵清山镇今年就通过中药材产业支付务工费800余万元,田间“短工经济”成了家门口的增收快车道。

  走进金钟镇看治坡村的中药材种植地,农机驶过田垄,翻起带着泥土清香的当归,个头饱满、纹路清晰,淡淡的药香随风飘满田间。村民张爱霞和家人围在农机旁分工协作,有的快速捡拾归拢药材,有的忙着清理根部泥土,配合十分默契。机械作业替代了弯腰刨挖,让采收效率翻了倍,田埂上的当归越堆越高,满是丰收的实感,更藏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我今年种了8捆党参、12捆当归、12捆黄芪,能收4吨左右药材,长势都特别好!”村民杨妙龙笑着说道。

  夕阳西下,田野间的药香愈发浓郁。作为漳县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中药材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12万亩,标准化种植占比超86.78%,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8亿元。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正以药材为媒,铺就一条坚实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