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清水县:真“监”实“测”,提升蓄水保土评价能力
  • 时间:2025-11-17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 点击:0

今年,清水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加快经济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评价能力。

夯实监测设施。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汤峪河流域温泉水土保持监测点作为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不断加强扩容升级建设,充分调动联动协调投入机制,建成石坎梯田、石谷坊、护岸工程、文化墙、微地形等具有黄河上中游典型小流域特性的水土保持示范措施11项,更新配备卫星气象站、雨量计等观测设备;新购置水分温度智能高精度TDR测量仪、光伏锂电太阳能供电系统、取样瓶、比重瓶、样器等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展厅,硬化监测点庭院,改造水暖设施,全面提升了监测点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提升监测技术。组织专业团队驻点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积极参加全省组织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数据研讨审核和监测业务培训会,认真参加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学术大会,开展监测点观摩研讨学习,在《中国水土保持》杂志上发表论文2篇,持续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围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水土流失状况监测、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四大监测重点,开展蓄水保土评价课题研究1次,打造水土保持工程监测示范点,持续提高监测技术能力。

精密监测数据。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升级运用,监测报告数据由关联分析延伸至对比分析和下钻分析,对5°、10°、15°、25°4类水平投影面积100㎡的标准径流观测场的降雨、径流、泥沙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对降雨量数据及时与气象部门数据对接对比分析,持续提高降雨量数据的精准度。年内共监测降雨62场次、降雨量602.2mm(其中侵蚀性降雨量426.2mm),土壤水分监测20次,径流泥沙监测12次,开展田间管理8次。为针对性地解决当地水土流失问题,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支撑数据。不仅提供县域绿色发展目标监测数据,还对黄土高原山区县份改进水土保持监测和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契合成果运用。紧贴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优势,对近10年内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形成的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整理监测成果13份,编制监测报告13册。收集预防、治理2区域5方位19个流域类型区的降雨、径流、泥沙等数据,细致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执行季报制度,布设生产建设项目取土场、弃渣场、生产生活区监测点位9个,实时监测县域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状况,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为水土保持决策管理提供翔实科学的基础数据。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营造“青山绿水 只此清水”的良好生态氛围,持续推进全县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撰稿:李智杰  审核:田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