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18
-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
- 点击:0
刷卡取水秒响应、远程管控全覆盖、智能灌溉精准化—在三清渠灌区,781眼机井装上了“智慧大脑”。农户手机一扫,清泉入田;管理人员屏幕一点,全程可控。科技赋能,让每一方水都有了“数字生命”。
近年来,三清渠水资源保护利用所以现代化改造为契机,锚定 “智慧高效、管理规范、节水惠民”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数智技术赋能、管理机制创新,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让汩汩清泉精准直达田间地头,润泽了农田,也暖了民心,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效、惠及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学配置:“精打细算”用好每方水
在南华镇南寨子村,清澈的水流沿着新修的防渗渠奔腾向前,滋润着连片规整的沃野。村民张建英站在田埂上,满脸喜悦地算起了“水账”:“过去是大水漫灌,既浪费水又费人工。现在浇水讲“预算”,什么时候浇、浇多少,手机上一目了然。系统根据预算“按需分配”,用水权责清了,用水节约了,成本降了,产量和收入反而节节高!”。
据了解,该所全面推行“定水效、调结构、推技术、严管理”的协同机制,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划用水、智能调度”四维联动模式,根据年度可用水资源量、生态需水等,细化水量指标,将全年6471万立方米水量精准分配至19个村社,引导农户根据用水指标定额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抗旱、耐旱、节水效益高的特色经济作物,确保每一方水都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种植效益。
“我们为每一方水都建立了“预算档案”,每一片田都核定了“用水额度”。”该所相关负责人指着智慧水务平台实时跳动流量数据说“这套智能预算体系,如同给群众用水装上了“调节阀”,促使农田灌溉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向如今的“精准滴灌”转变,既保灌溉又促节水。
数智赋能:“指尖灌溉”省心又省力
广袤田野上,连片田畴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种粮大户张卫东今年春灌格外轻松:“以前浇水全凭经验,费时费力还不均匀。现在手机一点,水就自动流到田里,省心又省水!”这一变化,源自该所推广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在南华镇大庄村的智慧农业示范点,昔日的“大水漫灌”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埋设于地下的滴灌管网和矗立田间的智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这些设备如同农田的“神经末梢”,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作物需水等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云端。系统通过AI算法模型,自动生成最优灌溉方案,农户只需在手机APP上轻点几下,即可远程控制阀门,实现“指尖灌溉”。
“现在浇水,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系统会根据作物‘渴不渴’来决定‘喝多少’、‘何时喝’,既省心又省水,再也不用半夜三更去守水了。”种植大户王大叔感慨道。这套系统每一个出水阀门都能精准地调整水压,有效杜绝了“跑、冒、滴、漏”。近年来,该所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不仅升级改造了渠系配套设施,修建“港湾式”泵池5座,提升蓄水保土能力的同时,实现高效节水,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科技赋能与精细化管理的双重红利。
双源互补:节水增收驶入“快车道”
“以前灌溉靠大水漫灌,浪费水不说,效果还不好。现在有了这个泵池,地表水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是精准滴灌,作物‘喝’多少水就给多少,还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明水村村民牛世雄说道。
围绕农业节水增效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三清渠水资源保护利用所积极探索地表水“动态调剂+精准配给”的模式,在明水村建成库容74万立方米的调蓄水池1座,地表水经渠道汇聚至蓄水池,经过三级滤网初步过滤后,由潜水泵输送至机井首部进行深度净化,最后通过管网实现精准滴灌。灌溉期间,优先使用地表水,在地表水不足的情况下,切换使用地下水,真正做到“河水优先、井水备用”,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科学调剂、互补互济,推动农业生产从“粗放漫灌” 向“精准滴灌”转型
双源互补的灌溉模式开辟了三清渠灌区独具特色的农业节水之路。“蓄水池虽占地不大,但它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降低农业用水成本,是破解干旱缺水难题的‘金钥匙’”。三清渠水资源保护利用所副所长夏吉钊说。蓄水池建成后,预计年度可压减地下水157万立方米,辐射周边5200亩耕地,关停机井21眼,极大改善当地农田灌溉条件,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依赖,推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落地见效。
(撰稿:黄小琴 审核:郑爱民)



